分类: 日记记事 |
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德国——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

相信许多家长都认为,衡量一个孩子听话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孩子是否会和家长争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顶嘴”。

可是在德国,父母们却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也就是与父母顶嘴,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是不是自找麻烦呢?

01、在国人眼里,顶嘴就是“大逆不道”

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国人总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少家长不允许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孩子只能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是决不允许与父母拌嘴、争辩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其实,父母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有什么不好呢!

查看更多...

分类:日记记事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413

1%法则: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就像那句话:“把产品的质量做到极致,市场就会青睐你;把服务做到极致,客户就会记住你;把品牌做到极致,世界就会属于你。”

无论眼界多高,无论梦想和愿望是多么远,现实中最需要做的就是每一天都要竭尽全力踏实重复简单的工作,把它们做到最好。

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

曾任密歇根商学院主管的美国作家汤姆·康奈兰写过一本书叫《1%法则》。

书中,吉姆是一个足球教练,为了提高团队的球技,研究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原因,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客观地计算分析奥运会各项比赛的竞赛结果。

查看更多...

分类:日记记事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490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

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

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查看更多...

分类:日记记事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412
-1-对现实和环境的认知能力较强,并能与它们安然相处

马斯洛发现他们具有透视虚伪、表面或掩饰事物的神秘能力。无论对艺术、音乐、科学、政治或社会事务,他们的认知都比较清楚与准确,因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较少受到自己的希求、愿望、恐惧、焦虑、偏见的影响,因而能透视事实的真相。他们不仅能忍受暧昧不定的情形,并且喜欢它们。

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正好能描述此点:“我们能经验到的最美丽事物就是神秘的事物。”他们接受现实,而不空妄地反对它们。当我们与人生必然的经历和谐相处时,我们才能真正更有效地控制展现在我们前面的事物。

-2-能接受自己、他人及自然

对于自己与他人不可避免的优点与缺点,他们能视为理所当然而不抱怨。改变他人以符合自己的愿望时,常会破坏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因此,自我实现的人尊重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其“真我”的固有权利。即使晓得自己有某些缺点,自我实现的人仍然会接受他基本的自我。他不会因未符合文化所界定的理想的美、地位、声誉等,就产生莫须有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因而也不会受到这些感觉的折磨。

查看更多...

分类:日记记事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432

调整生活状态的4种方法

收回分散的精力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外界的人与事上。要么盯着别人的成就与所得,在攀比中日渐失衡;要么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从而心生种种焦虑。

  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分散的精力容易让人的状态不断下滑,变得越来越消极。

  当你不再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不必要之处,不再过度关注别人的动态,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回归简单自在的模样。

整理好自己的情绪

查看更多...

分类:日记记事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980

远离喧杂,渴望须臾的宁静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阳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滕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阳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有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携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有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查看更多...

分类:日记记事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