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預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珍惜自己年輕的時光吧

話說書桌比較亂的人比較有創造力?很不幸我的桌面我好像就是這麽一個人呐,哈哈哈我開玩笑的~

一直以來養成了一個定期清理書桌的習慣,在不到那個清理的時間,我會随意擺放自己想要擺放的東西,有時候,我的桌面比較亂也是正常的。這不,今天周六了嘛,整理一下東西吧。三下五除二,桌面回歸了它正常的模樣。又心想幹脆連櫥櫃一起整理了吧,不差那回事。

櫥櫃的東西比較多,應該是放假前的時候堆成那個樣子了吧,各種衣服窩在一起,随後我找出自己的大皮箱,一點點地整理衣服。整理的時候發現,有多少衣服是我曾經穿過一個冬季或夏季,甚至隻穿過一次之後,就将它束之高閣,打入冷宮,再也不去理會。仔細回想起來,這還是我大一的時候的衣服吧,一件件牛仔褲,一件件曾經以爲很時尚很Fashion的襯衫、衛衣,現在我卻一概不去理會。

上學期,爲了參加一個比賽,爸媽給我買了第一套正裝,還有領帶,皮鞋,還有那亮閃閃的皮帶。穿過一次之後,就覺得這樣的行頭的确不錯。比賽回來,我便買了一件比較成熟的襯衫,還有一條黑色長褲,穿上,把襯衫那麽一紮,皮帶紮在最外面,頓時覺得太有範。後來,不知不覺,我似乎是穿這樣的衣服上瘾了麽?過年,又入手了雙皮鞋,一件酒紅色外套。這下,徹底就和之前的打扮相比,像是變了個人。

下午整理衣服,每每整理到一件,我都會回憶起曾經穿着這一身衣服做了什麽,去了哪些地方。曾經的生活,現在想想,是那麽地美好和自由。雖說現在生活也不差,但似乎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麽;也或者,将來的日子,我又會失去什麽。是啊,現在都大三了,也不小了,将來的生活也再不會那麽無憂無慮,什麽事也不用操心。等将來的日子,爲了工作,爲了應酬,爲了會議,自己可能會多麽奔波勞累也說不定,那時候,想回歸現在的生活,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吧!

查看更多...

分類:日記記事 | 固定鏈接 | 評論: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數: 2451

人生數10載,你已度過幾個10年?

人生數10載,你已度過幾個10年?

人生一共就是由幾個10年組成的,每個10年都有不同的經曆,不同的心境,每個10年追求的東西都不一樣。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追求的過程中你總要有取舍,該取什麽?該舍什麽?

10歲時
應該不再計較家裏給的零花錢多少,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較穿名牌服裝;少不更事,和人家比吃穿,還情有可原,年紀到了整數就該懂事了。

查看更多...

分類:日記記事 | 固定鏈接 | 評論: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數: 2400

月圓中秋 神州同此清澈

萬裏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佳節至,團圓的氣氛,思念的情愫,幸福的期許,這些元素将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精神緊緊相連。不論身在何處,當碧空明月升起時,我們就不會孤單。

中秋是享受傳統文化賦予“團圓”的日子。中秋對中國人來講,意義非比尋常。作爲傳統節日體系中的秋季大節,其文化積澱深厚、節日習俗豐富,曆經千年演進,業已成爲民族精神的獨特标識。對唐人來說,八月十五是最好的時節:“清洛半秋懸璧月,彩船當夕泛銀河”“常時月好賴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裏外故人心”。宋人特重中秋,自太宗起,賞月之風大盛、節序詩詞多彩,更将“團圓”二字确立爲節日主題:“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婵娟”“丹桂扶疏,銀蟾依約,千古佳今夕”“昨夜中秋今夕望,十分桂影團圓”……詩詞之美,記述了繁華,也勾勒出中華民族的浪漫情懷、凝聚起親族情誼,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共同财富,也是每一個中國人得以休憩心靈的港灣。

中秋是珍惜時代給予生活“幸福”的日子。中秋之美,在品味文化趣味,更在樂享太平盛世的幸福。動蕩中的心靈對中秋更爲敏感:明末清初,張岱在中秋寫下了“歎我家國飄零,水萍山鳥,到處皆成客”,感歎山河變故,家國之痛刻骨銘心;在抗戰老兵的回憶中,中秋沒有節日,而是各地不同規模的戰鬥不斷上演。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面貌煥然一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傳統節日在凝聚全國民衆、弘揚民族精神、塑造愛國主義中的積極作用。在那個物資相對匮乏的年代,仍然有月餅供應到市場上,月夜一家人共同品嘗月餅,是老人們珍貴的記憶。而今,許多人遠離故土去遠方奮鬥,但在中秋這一天,或通過電話問候聊慰相思,或乘坐飛機高鐵一日千裏回家團圓,與家的距離大大縮短,與幸福的距離越來越近。這有時代進步的原因,更少不了祖國強大的支撐。

中秋是積蓄力量爲未來美好生活奮鬥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辛棄疾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爲呂叔潛賦》中的“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一句,勉勵“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裏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鬥,讓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我們的奮鬥中夢想成真”!傳統文化節日,寄托着民族情感,傳承着民族精神。中秋代表了中國人對美的向往和追求,月圓之夜是團圓之時,全家團聚不忘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正是這種從小家到大家、從個人到祖國的精神脈絡始終呈現着巨大力量,一代代人接續努力,我們才有了中國今日之成就。
在這個收獲的節日、歡樂的節日,我們共享美麗中國的幸福,整裝再出發。
分類:日記記事 | 固定鏈接 | 評論: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數: 2510

中秋節快樂

http://www.china.com.cn/ch-jieri/zhongqiu/1.htm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裏共婵娟”。

查看更多...

分類:日記記事 | 固定鏈接 | 評論: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數: 2625
  • 1